“智汇花都馆”、“云”体验线上看展、人工智能新型阳台、科普“微”基地……5月21日上午,2022年花都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在鼎盛智谷产业园举行,各种“黑科技”轮番上阵,让游览市民大饱眼福。今年花都科技活动周集中围绕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搭建“智汇花都”展,通过设立智能制造、科教融合主题等专区展现优秀科技科普项目,凸显智造立区的花都力量。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市第三
广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将白云机场周边区域打造成为广州发展的北部增长极,带动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新增长极注入驱动“活水”,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花都区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紧紧围绕塑“智造立区、枢纽强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科技周活动正是花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
在汽车领域,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方向,花都正深化与东风日产战略合作,打造2500亿元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此外,花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标杆企业”的梯次,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从高新技术企业中培育“未来独角兽”“独角兽”等创新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上市壮大。当前,花都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市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增速全市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增速均列全市第五,9家企业获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主体转型成果在这里初现峥嵘。
近年,花都区发布《花都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四大方面提出了9个工作目标,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已将花都智能电子绿色价值创新园、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纳入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并将广州花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纳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承接中新知识城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科技创新资源。根据《花都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政策持续突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科研机构、重点医疗资源纷纷落户
花都区整合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落地发展,驱动花都产业创新发展。采埃孚(广州)科技有限公司一期研发中心项目、马瑞利汽车电子中国区研发中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研究院、 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花都院区……近年来,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重点医疗资源纷纷落户花都。
另一方面,花都正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探索实施“链长制”。通过顶层推进、全面统筹创新资源,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汽车、临空、电子产业的龙头企业往深水区、无人区创新探索。2021年,花都省级高新区成功申报了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和城市智慧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工作试点,全力打造智能网联与共享出行产业示范区。智能网联产业配套布局已初具成效,高新区内共计六条道路(总长9.4公里)正式获批成为广州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通过举办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等方式,推动产业资源集聚,成功吸引T3出行、启迪云控等科技公司与花都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能共享出行示范城市。
此外,花都区还实施争创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计划,支持各类机构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当前,花都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达到508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约50%;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其中省级、市级各2家,众创空间11家,其中省级2家,孵化总面积32.52万平方米。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花都区还发布《促进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每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获得补贴最高为300万元。
多项科技服务措施
助力企业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聚集,花都陆续推出亲商助企二十六条、抗疫暖企六条、“1+4”绿色金融扶持、重大项目代办、智汇花都十条、人才绿卡等政策措施,做好科创企业服务工作。
以双创大赛为抓手汇聚创新要素、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多措并举推进技术合同登记工作……花都因地制宜,制定多项科技服务措施助力企业发展。2021年3月,马瑞利汽车电子中国区研发中心正式落地花都公司。
2022年5月,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通过“大平台赋能小平台,多点全域协同”模式,花都组织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各参与方的资源触达高新技术企业主体,构建完善的高企培育服务体系,其中,广州国光智能电子产业园有限公司和广州鼎盛智谷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被授予全市首批高企服务工作站。
数读花都科技创新
(2016-2021)
创新投入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由3.63亿元增至9.16亿元。
2021年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上报数80.18亿元,较2016年增长83.77%。
高新企业
企业数从264家增至788家。
营业收入由313.26亿元增至874.25亿元,年均增长22.79%。
创新平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超50%。
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家。
创新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由9625人增至16331人,年均增长11.15%。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