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叶正红》播出已接近尾声,该剧由巴特尔执导,盛和煜、柳桦编剧,唐国强、言午、王伍福、郭连文、何林翰、张宁江、崔一梁、郜峰领衔主演,杨童舒友情出演,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
香山红叶,是北京秋季的一大胜景,以此景命名一部重大革命历史剧,令人联想到红叶满山时的波澜壮阔与瑰奇绚丽。《香山叶正红》中,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好奇地问父亲,青翠的树叶为什么会在秋天一起变红?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回答了女儿,他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只要假以时日,付出等待,红叶就一定会变红。这一情节,预示着全国解放、祖国河山一片红的日子即将到来,是对剧名与主题的一次诠释与扣题。
《香山叶正红》的故事背景,由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过八个月的时间。但这八个月的时间,对于新中国的建立与政权的巩固非常重要,在这一时间段,不仅发生了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收复南京、解放上海等重要城市的大事件,而且还有应对北平城内搞破坏的特务,保卫进驻香山办公的中共中央……因为香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得这一风景区拥有了神秘色彩,《香山叶正红》的播出,使得观众有更多机会去了解香山以及这段历史。
在开局故事中,毛泽东在各种场合谈话时,不止一次提到“我们绝不当李自成”,这是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当时共产党“进京赶考”的自我定位之一,这句话也奠定了《香山叶正红》的价值观表达基础。在剧中,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解放军战士打扫自清朝以来就积存于城里的垃圾,遇到路过的汽车会主动让路,这让前来参加和谈的国民党代表,也不由感叹这是一支“文明之师”。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香山的工作状态,是朴素而松弛的,剧作对主要角色的生活化一面,给予了不少呈现,这种状态除了“胜利在望”所带来的笃定与自信外,还与他们拥有坚定的信仰、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有关。
虽然《香山叶正红》的诸多戏份集中于香山双清别墅等场景,但创作者仍然通过情节与画面,让剧作呈现出大的格局感:剧作以中共中央暂时办公地香山、蒋介石在广州东山的居住地陈济棠公馆、李宗仁执掌的南京总统府、美国的白宫、位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等政治场所,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世界局势的视角;以毛泽东等领导人在香山、北平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为叙事主线,具有吸引人的强情节特征;以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柳二勇、解放军团长姜莱阳、南下干部萧静娴等,构成了第二条叙事线,用他们真实的情感,表达出他们对新中国、新生活的渴望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
对于当下年轻观众来说,《香山叶正红》的情感元素无疑是一大看点,这些元素包括:毛泽东在安排人接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上香山时,特别交代,李达胃不好,如果接他的时候遇到他在吃饭,就耐心地等一会,不要催,为了避免上山最后一段路颠簸,还安排人用躺椅把李达抬了上来;姜莱阳做报告时,讲到战友王开山的母亲,从村子一路贴纸条贴到南京,想要知道儿子的音讯,眼睛因为流泪过多接近于盲,在知晓儿子去世后,母亲强忍悲伤,说不止他的儿子是英雄,全体解放军都是英雄;萧静娴与姜莱阳互有好感,但在姜莱阳再次上战场双方告别时,姜莱阳还是选择默默藏下了感情,但他们之间的纯粹与美好,令人十分感动。
在表现反面角色时,《香山叶正红》也使用了一些比较含蓄的手法,比如在塑造蒋介石不安、慌乱的时候,镜头对准了他手执的手杖,用特写的方式,拍摄了他用手杖把脚边的石子一粒粒捅下去的情形;比如在描述毛人凤下令杀害被关押在上海的民主人士时,房间里停电一片黑暗,端上来的蜡烛烛光将他的面庞映衬得苍白可怕……《香山叶正红》对主要角色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刻画,这让剧中人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真实。该剧在对话人物离开场景之后,通过两个不同的空间,以旁白的方式将对话继续下去。这种手法的时常使用,也使得剧作拓展了叙事边界,留给观众不少遐想的空间。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剧,《香山叶正红》选择香山作为切入口,这个“切片”虽然是小的,但展示的历史却是宏大的,剧作虽然没有刻意呈现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感,但通过有逻辑的、详实的细节串联,为观众提供了一份同时具有观赏性与启发性的历史文本。它给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赶考永远在路上”。牢记初心使命,永远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走好脚下的路,将奋斗进行到底。这是《香山叶正红》通过这段伟大转折时期的革命历史想要传递的现实意义。
文/韩浩月
[ 责编:杨帆 ]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