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剧院上一次全男班话剧,还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中华士兵》,而北京人艺的全男班话剧则非《哗变》莫属,足见军人题材是满台阳刚最好的载体。4月13日晚,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新创话剧《铁流东进》在国话剧场拉开了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大幕。铁军群像热血涌动,30多名男演员再一次让舞台荷尔蒙爆棚。
时空交替展开铁血往事
舞台上的铁军三团由侯岩松、田征、王挺、褚栓忠、张真源、王 函、李梦男等人组成。“军人离开战场有两种方式,凯旋或牺牲。他是第三种……”话剧《铁流东进》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突然宣布“我是烈士”。孙子通过爷爷的一言一行,揭开了他的身份之谜――1941年,皖中独立师第三团东进受阻,被日寇围困在白马山,急需通过电台与上级联系。协助三团的发报员是一个普通百姓,一块顽石砸进滚烫的铁流,火花四溅……
两个时空交替叙述的方式,一层层展开铁血往事,也让当代人近距离感知历史上那一个个鲜活而刚毅的年轻生命,主人公李安本的孙子从怀疑爷爷是逃兵到揭开隐秘真相的过程,也如同李安本从平凡到伟大蜕变的心路历程。
全剧用这种解密式的开端引出跌宕起伏的情节,每个人物的背后都似有一个江湖,台词也是智慧幽默。褚栓忠饰演的杜参谋希望抗战胜利再回大学课堂;演员王 函将台词编成说唱,于是就有了李安本坐在战士们抬着的滑竿上唱念出摩尔斯电码口诀的一幕;邓炀饰演的彭大刀在牺牲前喊出:“没杀完的鬼子交给你们了!”展现出独特的人物魅力。
舞台上构建一座纪念碑
转台不停旋转,战士们在枪炮声中一个个倒下,投影里闪过弹幕一样的电波,一杆鲜红的旗帜屹立不倒,这壮烈的一幕中,铁血战士用血肉熔成一条前仆后继的铁流。
舞台上高低不一的白色矩阵排列成摩尔斯电码符号,而代表点、划、停顿的间隔距离又将其构成一个迷宫,灯光一变顿成狼烟四起的战场,最后在舞台上立起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纪念碑。舞台上方的纱幕也由摩尔斯电码符号组成,随着转台的运动,影像在纱幕上移动,仿佛是发电报时滴滴答答的节奏,营造出浪漫诗意的意象。音乐旋律里也加入了摩尔斯电码的元素,用男声合唱与哼鸣的方式贯穿全曲,这滴滴答答的声音也是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李安本循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
落幕前,演员们用肢体在舞台上构建了一座纪念碑,用戏剧的讲述重温历史的温度,演员与观众在舞台上与80多年前的英烈相遇,传递出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的理想信念。
方言演出让角色更鲜活
“梅花奖”得主侯岩松将戏曲功底运用在李安本身上,也是他提议将李安本教战士们发报的过程编排成一出“轿子戏”。剧中的李安本通过一直想要发的那封空白电文告诉战友们“我要替你们好好活着,这盛世如你们所愿”时,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王挺演绎的团长操着一口四川话,让角色更加鲜活。同样以四川方言演出的还有首次参演话剧的中戏大一学生张真源,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专业是音乐剧的他已逐渐熟悉话剧表演的方法,其饰演的小柴火也成为整个队伍里最娇艳的青春火光。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