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把著名活动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从历史的41%提高到13%,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上。
活动星系核寄宿于活动星系的中心,其辐射光度可高达太阳光度的万亿倍,是被公认的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现代基于活动星系核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及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学、黑洞增长、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协同演化、宇宙探针等研究课题,是国际前沿研究课题。
至今,天体物理学家观测认证的活动星系核有近100万个,回答了活动星系核能源问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但仍有很多基本物理问题亟须寻找确切的答案。云南天文台副研究员卢开兴及其合作者历时5年,依托丽江2.4米望远镜,对宽线存在双峰结构且具有大幅度光变特征的变脸活动星系核候选体和超大质量双黑洞候选体NGC 5548开展了反响映射观测,发现多次黑洞质量测量的弥散仅为13%,远小于41%的历史测量数据。
此项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成果,是利用反响映射观测资料调查该候选体宽线辐射区随着中心电离光度的演变,发现宽线辐射区平均尺度和转动速度演变不同于中心电离光度演变的非正常“呼吸”现象。在光致电离框架下,宽线辐射区反常“呼吸”现象可能由活动星系核环境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引起。开展活动星系核结构和演化研究,有望促进在该领域获得新突破。
相关成果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在活动星系中心黑洞质量精确测量和辐射区的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对未来刻画活动星系核的动态物理图像,以及提高活动星系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具有里程碑意义。
标签: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